探讨中国邮政纪特邮票的图案名称
日期:2025-04-16
打印
【字号: 大 中 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能查到每套邮票的名称(简称“套名”)和每枚邮票图案的名称(简称“图名”),本文依据《目录》和2018年及之后的新邮预报,探讨纪、特邮票图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邮票图案名称的由来
中国邮政最初发行的邮票未对邮票图案命名,在邮票发行通令中只有邮票图案说明。如《邮电部为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的通令》说明:“图案:以大国旗为主体,印在邮票上部,下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中国人民邮政’及年月日等字样,并印有和平草。”那么为什么《目录》中标注有早期发行邮票的图名?这在1991版(指该年出版的《目录》,下同)“修订改版说明”中有说明:“对于原通告中无名称而只有邮票图案说明的25套邮票的86个图案,新版《目录》参考原说明加了一个适当的名称。”可见。邮票图名源于邮票图案说明,是依据邮票图案命名的。
二、邮票目录中部分邮票图名多有变化
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版本《目录》中有部分邮票图名的标注有变化。如1980年6月1日发行T.51《童话——“咕咚”》的图名多次修改。从新邮报道中查到,T.51图名与2001版和2003版相同,且图名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目录》中图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957年首次出版《目录》时采用邮票发行通令中的说明(或部分说明);1985和1989版过度简化较多邮票图名;邮票原始图名命名不当,之后改来改去;邮票原始图名有误,后予以修改;新邮预报失误等。本文没有特别说明时,1949年至2017年发行邮票的图名均是2018版标注的图名。
三、邮票目录对图名失误的修订
邮票发行之时有的邮票图名命名失误,主要原因有:图案设计失误,图名命名失误,图案中的内容有新的研究成果,新邮预报失误以及某些称谓的改变等。命名失误的图名有些已在《目录》中陆续更正,《目录》对更正图名的标注不规范,表现在不同版本《目录》的标注多有变化,甚至同一版本《目录》的标注方式也不一致。如特24《气象》的第一图:1981版标注:“古代气象仪器相风铜鸟”;1985版开始改为:“古仪器相风铜鸟”;1991版开始改为:“古气象仪(原通告为‘古代气象’)”;1999版开始改为仅标注更正后的“古气象仪”,删除了括号内容;2007版开始改为在正常标注图名处仍为原图名,在间隔6行其他标注后有:“注:(136)原通告中图名为‘古代气象’,应为‘古气象仪’。”又如2003版就存在三种不同的方式:特24的第1图,仅标注更正的图名;T.33的第1图,标出更正的图名,后用注释说明原失误的图名;1996—4第1图,标出原图名,后用注释说明更正的图名。最新版本《目录》(2018版)多采用仍标注原图名,间隔多行后用注的方式说明更正的图名,这样的标注方式宜出现误读。所谓“误读”,是指资料本身是正确的,但读者在阅读时因疏忽等原因,而出现了认知方面的失误,这有时与资料编排的方式不尽合理有关。笔者仅以2018版1996-4《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邮票第1图为例,《目录》第115页右下边标注第1图图名“ 清·天津邮政津局旧址”,第116页在多项标注和邮票附图后才能看到:“注:(4-1)应为‘大清邮政津局’旧址”等说明,故出现误读的可能性很大。建议《目录》采用如同“古气象仪(原通告为‘古代气象’)”的方式标注更正的图名。此外,《目录》出现过修正后又改回到原来失误图名的情况。表2中的特3的前2图和特6的前3图图名:1996版开始改正,2001版开始又恢复了原图名,2007版开始第2次改正图名。纪88的第3图图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1996版开始更正为《中央大礼堂(瑞金)》,建筑物名称是对的,但宜加“旧址”两字;2007版恢复为原图名[只是增加了“(瑞金)”]。编51原图名《桃源桥》:1991版改正为《桃园桥》,2001版恢复原图名。T.114第3图原图名《秃鹫》:1991版更正为《兀鹫》,从资料介绍兀鹫与秃鹫的主要差别看,应为兀鹫;2007版恢复为原图名。笔者建议应慎重修订《目录》,对修改的内容要与原资料一并入档,以备编辑再版《目录》时能查阅到修改依据。
四、单枚套票的图名也应以图案命名
单枚套票应如何命名图名?在2009版《中国集邮大辞典》“邮票图案名称”辞目释文中有这样的说明:“一套邮票中每枚邮票的名称。简称图名……单枚一套的邮票,邮票名称即是邮票图案名称。”那么实际情况如何?笔者统计了中国邮政发行的单枚套票图名命名情况,表明是从依据邮票图案命名图名,逐步过渡到直接套用套名。笔者认为,一套邮票的套名是该套邮票的选题,反映邮票的主题;每枚邮票的图名是根据邮票图案命名的,反映邮票图案的主要内容。在通常情况下单枚套票的图名与套名不同。本文分组列举单枚套票的套名和图名对照情况,孰是孰非显而易见。
五、不同图的多枚套票不宜各枚同图名
有的多枚套票各枚邮票不同图却图名相同,如纪27《约·维·斯大林逝世一周年纪念》全套3枚邮票图名同为《斯大林像》,编57-62《熊猫》全套6枚图名均为《熊猫》。本文主要谈谈古画题材邮票,长幅古画需多枚邮票表现一幅画,多数情况下各枚邮票图名均相同。如T.158《韩熙载夜宴图》全套5枚邮票表现夜宴的五个场面,分别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但各枚邮票的图名均为《五代·南唐韩熙载夜宴图》,若分别以《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为图名,多么简洁明了。又如2018—20《四景山水图》全套4枚邮票,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时景象,但4枚邮票图名均为《四景山水图(局部)》,何不分别命名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若名画题材邮票确实难以为每枚邮票命名图名,也可如T.89《中国绘画·唐·簪花仕女图》那样在图名后分别标注“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以示区分。
六、其他需商榷的邮票图名
特7《伟大的祖国》 特7《伟大的祖国——古代发明(第四组)》邮票第1至3图,图名分别是《司南·战国》《地动仪·东汉》《记里鼓车·晋》,但这3种发明已失传,邮票图案是依据复原模型设计的,宜在图名中注明“(模型)”。
纪107《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邮票图名《马克思和恩格斯像、红旗、圣马丁堂外景》,而图案下部的建筑物却是圣马丁教堂,建议修改图名(删除建筑物名称)。图名涉及到文物名称,宜以收藏此文物的博物馆使用的名称命名。特63《殷代铜器》邮票第8图图名《司母戊鼎》,国家博物馆已改为“后母戊鼎”。1993-3《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第2图图名《北宋·尊》,该文物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特展上名称为“玫瑰紫渣斗式花盆”12。2012-22第1枚的图名《戴冠纵目面具》,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命名为《铜兽面具》。图名宜确切。纪74《遵义会议二十五周年》邮票第3图图名《强渡金沙江》,宜改为《巧渡金沙江》。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指挥红军迂回作战,成功“调动”敌军,在削弱金沙江防务的情况下全军渡过金沙江。特63《殷代铜器》邮票第5图和第7图图名均为《尊》,应分别命名为《四羊尊》《龙虎尊》10。T.29《工艺美术》邮票第5图图名《绿花提篮(编织)》,遗漏了“火鸡果盒”。T.51《童话——“咕咚”》邮票第1图图名《“咕咚—”》,其中标点符号应是破折号,加在拟声词“咕咚”之后表示声音的延长。T.166《景德镇瓷器》邮票第1图图名《宋·青白釉注·注盌》,其中“注”应是“注子”,是古代盛酒的器物。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如J.181《陈毅同志诞生九十周年》邮票第2图《“冬夜杂咏之一”》,这是以诗的名称为图名,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七、对图名命名的其他建议
在不言而喻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图名。如纪54《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邮票图案是此次大会会徽,图名为《会徽》;而纪49《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同样是以此次大会会徽为邮票图案,图名却为《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会徽》,这一图名既繁琐又不确切(第四届的会徽)。有的全套邮票各枚图名的前部分均是套名或套名的主要部分,如1995-3《鼎湖山》邮票第1图图名《鼎湖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1997-11《五台古刹》邮票第1图图名《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等,应删除间隔号及其前面的文字。同一系列邮票各组图名命名方式宜统一。如“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邮票图名的命名方式有变化:如纪33邮票第1图图名《张衡像》,前两组均这样命名人物像图案邮票;第三组各枚图名中注明朝代和哪方面的科学家,如J.58第2图图名《李冰(战国水利家)》,这样的命名方式很好,提供信息多;但第四组各枚图名仅有姓名,如第1图图名《扁鹊》。
结语: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不仅选题、设计、印制等要求高,而且邮票的命名也很重要。中国邮政发行的纪、特邮票的图名总体上比较好,但仍有不如意的情况。邮票发行部门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每枚邮票都命名一个好图名。本文班门弄斧,希望能够为提高邮票图名的命名水平抛砖引玉。
(作者:李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