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内容之考证
日期:2025-04-10
打印
【字号: 大 中 小】
收集中国早期航邮的集邮家大都参考过施塔与梅赞文合著之《 中国 的航空邮政(1920—1935)》(The Chinese Air-Post 1920-1935, 以下简称“施梅著作 ”)一书,收集中国集邮文献的爱好者也多知晓此书,但对该书缺乏了解的个别人却误以为中国航邮界人士会以拥有此书为荣, 以知之此书为傲。笔者收藏与研究中国航邮 40 余年,接触施梅著作也有 36 年的历史,笔者现就施梅著作的作者简历、其航空邮集的概况、成书的历史背景、是书的结构与内容,对航邮界的影响等诸方面做一梳理与介绍,供中国集邮界有兴趣 的朋友参考。
一、二位著者的个人简历
施梅著作的第一作者施塔(James Starr,1870—1948),是中国集邮界较为熟悉的一 位收藏中国邮品卓有成就的美国集邮家,中国出版的相关集邮文献中屡有涉及其生平的文字,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据资料介绍,施塔少校收藏中国邮品长达 30余年,范围是除上海工部书信馆之外的全部中国邮品,其中包括外国在华邮政、各商埠书信馆、清代海关及国 家邮政、 民国中华邮政、解放区邮政、伪政权邮政以及早期中国台湾、西藏地方邮政发行的邮品,举凡邮票、实寄封片、邮资封片简、小本票、航空信封乃至快信邮票、汇兑印纸、邮局代封纸、税票甚至赝品等等无不涵盖,真可谓兼收并蓄、包罗万象。当然,施塔少校的华邮收藏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其古典华邮,论宏富者当属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 票,1897 年红印花加盖票的珍品也都聊备一格,昔年周今觉称之为西半球最好的华邮收藏。施塔少校使用贴票册收藏他的所有邮品,而且每一页上都有整齐、美观手写的说明文 字,有时还根据需要配有手绘的图示或地图。1947 年 3 月,大英集邮会卓越集邮家遴选委 员会秘书长 H. B. R.克拉克(H. B. R. Clarke)致函施塔少校,谓其荣膺为该年度在卓 越集邮家卷轴(Roll of Distinguished Philatelists, 简称 RDP)上签字的提名者。遗憾 的是施塔少校最终并未如期前往英国,出席 1947 年 9 月 12 日在伯明翰举行的签字仪式及 在卓越集邮家卷轴上签名,卷轴上留下了一行空格。
施梅著作的第二作者梅赞文(Samuel J. Mills,1889—?),出生在山东登州府蓬莱县 (今蓬莱市,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 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梅赞文青年时期回到美国接受 教育, 1911 年受教会派遣重返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赞文曾执教于南京金陵大 学,1933 年前后回到美国。梅赞文与其他同时期的美国华邮爱好者相比,除了时而在《中 国飞剪》刊登出售 1933年之前中国的首航封及《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一书的小广告(图 1)外,只在该刊第 1 卷第 6 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估计是为《中国的航空邮政 (1920—1935) 》 的书讯同期刊登而造势 。此 外,1936 年10月《中国飞剪》创刊并刊登了 美国中华集邮会(简称 CSS,下同)首批 64 名 会员的通讯录,梅赞文的地址是宾州的阿德莫 尔(Ardmore)镇,1938 年 10 月出版的《中国 飞 剪 》 上 刊 登 了 他 迁 往 康 州 瓦 林 福 德(Wallingford)镇的改址通知,1940 年 10 月 1 日出版的《中国飞剪》上刊登了他迁居纽约 市的改址通知,1947 年 10 月 28 日出版的《中国飞剪》上刊登了他迁往纽约州怀特普莱恩 斯市(White Plains) 的改址通知。1947年5 月 17 日至 25 日,十年一度的美国世界邮展CINPEX 在纽约市举办。邮展期间的 5 月 21 日晚,梅赞文夫妇出席了中华集邮会举办的“ 中 华集邮会之夜 ”(CSS Night),在当天下午 CSS 召开的理事会上,梅赞文被该会委任为负 责出版的执委会成员,而当天主持会议的正是 CSS 主席施塔少校 。 出版委员的职责是出 版、发送会刊《中国飞剪》 ;出版手册、 目录或会中的其他资料,翻译或将发表在其他语 种邮刊上的相关文章译成英文。梅赞文担任此职仅一年时间,在 1948 年 10 月 26 日 CSS 召 开的年会上,该职即被米尔顿 · 扎克(Milton Zucker)取代。1949 年 5 月 20 日,CSS 的 创会者任乐德(Lloyd S. Ruland) 的华邮收藏由哈默公司(H. R. Harmer,Inc.)在纽约 市公开拍卖。据李文斯顿(Lyons F. Livingston)报道,梅赞文曾亲临现场,这是笔者见 到的他参加集邮活动最晚的信息。该会 1949 年 1 月 28 日出版的会员名录中尚能见到他的 名字。 由于 CSS 自 1953 年 9 月至 1956 年 1 月出版的会刊上没有刊登会员的会籍信息,而 1956 年 3 月 CSS 更新版的会员名录中已没有他的名字,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在 1949 年 至 1956 年近 7 年的时间中,梅赞文已退会或已告别人世,从此神秘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中。梅赞文返美后的 10 年间,其栖身之地数度迁移,足见其生活之不稳定,或许正因如 此,所以除与施塔少校交往或出现在有施塔少校参加的聚会外,鲜少见到他单独参加 CSS 或其他集邮活动的文字记录,颇有淡出邮坛、退隐山林的意思。
二、二位著者收藏的中国早期航邮
在施塔少校浩如烟海的华邮收藏中,中国早期航空邮品可谓沧海一粟,所以中国的航 邮对其而言属于小品。施塔少校过世后,其邮品一直由他的独生女儿及外孙(也是独生) 保存,几十年深藏不露,为同时代保存时间最久的一部华邮珍藏,也给后世带来不少神秘 色彩。中国航邮界人士虽欲了解这部传世著名珍藏的内容,但亦所求无门,不得要领。直 至施塔少校的遗集交由苏富比公司于1991 年 9 月 11—12 日在伦敦公开拍卖,这部名扬天 下、匿藏 80 年的华邮巨集的全部内容方才公之于世。施塔少校的遗集在拍卖时被分为 993 项,其中第 901 号拍品是施塔少校的中国早期航空邮集(以下简称“施集 ”),该邮集共 330 页,分装在 4 本邮册中,共 434 件邮品。其中航空邮票只占少数,大量的是首航封和航 空实寄封,包括一件“航新一 ”邮票实寄封,其他的新疆木戳航空加盖票(航新一) 邮票 及实寄封均被移至限省贴用加盖票部分,拍品号是 848 至 854。已故美国华邮专家倪宣祥先 生当时向苏富比公司索要到这部航空邮集的全部复印件,美国华邮拍卖商米高 · 罗杰斯 (Michael Rogers) 向倪先生商借这部复印件,并受倪先生所托,重新复印了一份以航空寄给笔者。施塔少校这部中国早期航空邮集像他的其他收藏集一 样,是将邮品安置在印有暗格的贴页上,每页上都有手工 誊写的说明文字,每件试航封和首航封都配有手工彩绘的 航线图,极其精致与美观 。该邮集的早期部分曾参加过 1934 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航空集邮展览,获镀金奖,但邮 集的首页却是他参加 1933 年 12 月 1—2 日在美国宾州兰 斯当市(Lansdowne)举办的兰斯当市集邮俱乐部第 8 届 邮展荣获特别奖的证书,邮品则包括从 1921年中 华邮政发行的第一套航空邮票开始,至 1947 年间的航空 邮票、试航封、首航封及航空实寄封(图 3—6),还有一 些航空公司的航班时间表。这些邮品以太平洋战争之前的 以各航线的试航封、首航封为主,约占全部的 2/3,之后 的主要是航空实寄封,而且有的信封是寄给施塔少校本人的 。这部体量庞大的邮集从数量上给人的感觉是洋洋洒 洒、美不胜收,不可谓不丰富,但从质量看却让专业人士不敢恭维,主要是内中的精品实在少得可怜、乏善可陈。 中国最著名的航空邮品莫过于1920 年 5 月 7 日北京至天津中国首次正式首航封,无论去程封还是返程封,这部邮集中竟然一 件也没有;中国航空开创时期一些特别的首航封或与中国相关的那些国际友好飞行封,施集中也是缺甲短乙,三大 航空公司所经营的航线中, 以欧亚航空公司所辟之沪迪线各段往返的试航封收集难度最大,施集中虽有零星点缀,但仍所缺甚多,西南航空公司的某些航线, 由于地域关系, 收集颇难,对此施集中也仅有 一点最基本的试航或首航封 。总而言之,施集 是样样有,样样松,框架虽有 , 但缺乏系统性,属于兴趣所至的收藏,与同时期那些专力于此道集邮家的藏品比较,相去甚远。施塔少校藏集即将拍卖的消息传出后,引起全球华邮界的强烈关注,而他那部誉满世界的中国早期航空邮集更引起爱好此道的收藏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拍卖之前通过各种渠道预览了这部邮集,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所以皆未参与投标。当时拍卖公司给出施塔少校中国早期航空邮集的估价是 5000—6000 英镑 ,成交价竟高达 2.86 万英镑 ( 内含 10%买方佣金),令专业人士大跌眼镜 。另外,854号拍品是一件贴 4 枚航新一 15 分哈密加盖邮票的实寄,估价仅 800—1000 英镑, 成交价为 9350 英镑(内含 10%买方佣金),如此高价,完全超过众多中国航邮专家的想象,只是集邮界无人知晓买家是来自何方的神圣。事后据坊间传言,无论是这部中国早期航空邮集,还是那件贴4枚航新一 15 分哈密加盖邮票的实寄封,得标者并没有付款而是悔标。就当时的笔者而言,既无条件投标,更无此经济能力,有缘获得一份复印件, 已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唯因邮识所限,其实对这部邮集的内涵根本无法领会,最多也只能是看看热闹、饱饱眼福而已。5 年之后,1994 年 5 月 4 日,苏富比公司在中国香港举办的远东地区邮品拍卖中复将 施塔少校的中国早期航空邮集及 4 件贴航新一邮票的实寄封推出。其中第 855 号拍品是中 国早期航空邮集,估价 40 万—50 万港元,第 864 号拍品是贴 4 枚航新一 15 分哈密加盖邮 票的实寄封,估价 12 万—14 万港元,但均未成交。1998 年 5 月 6 日,斯宾克(SPINK)公司在伦敦举办了一场东亚及澳大利亚的航空邮品拍卖会,施塔少校的中国早期航空邮集及 4 件贴航新一邮票的实寄封再度被推出。与前两 次不同的是,该邮集已被分拆成 36 项,而且估价极为低廉。最终,成交 27 项,总落槌价仅 12165 英镑(未含 15%买方佣金),未成交的 9 项拍品的总估价为 3600—4550 英镑,而那件贴 4 枚航新一 15 分哈密加盖邮票的实寄封,估价仅 2500—3000 英镑,落槌价是 3800 英镑(未含 15%买方佣金) 。20 年后的 2018 年 1 月 21 日,该封又出现在斯宾克(SPINK) 公司在中国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中,估价 12 万—15 万港元,由于拍卖现场竞争激烈,最终的 落槌价是 180 万港元(未含 20%买方佣金)。梅赞文在中国工作的时期,跨越了中国航空邮政从开创时期到逐渐走向成熟与正轨的 历史阶段,假如他有心系统地收集中国航空邮品,应该是占尽先机、千载难逢的佳遇。但 从目前存世的中国早期航空邮品看,梅赞文早年似乎对航邮没有特别关注。笔者曾见到其 于 1925 年 6 月 30 日寄出的奉天至牛庄的航空封,或许这是与其相关最早的航 空邮品了。所能见到再晚一些的是 1929 年 7 月 8 日沪宁航线开通的首航封,以及之后至 1933 年由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开辟 的各条航线的试航封及首航封。梅赞文从英 文报纸上获悉, 1932 年 11 月欧亚航空公司 之沪迪线试航返程,迪化(今乌鲁木齐) 邮 局拟对收寄的试航邮件收取航空费(之前的 试航邮件只收平信邮资,不收航空费),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时任南京某邮政分局局长的禹志诚,他们将写好地址的信封连同邮资一并寄往迪化邮局,请当地邮局在试航飞机返程时将信封寄出。让人意外的是,当时迪化邮局并无库存的航空邮票,只得在普通邮票上加盖“航空 ”二字临时作为航空邮票来应急,而他们委托迪化邮局寄出的那些航空封上都被贴上了这种“航空 ”加盖票,阴差阳错地变成名贵的新疆木戳加盖航空邮票(航新一)实寄封。这些珍贵的“航新一 ”邮票实寄封为中国航空邮史留下了宝贵的物证,可能这也是梅赞文不经意间对中国航邮做出的最大贡献。1932 年 11 月 27 日 自迪化寄南京梅 赞文的贴航新一邮票 15 分横双连的实寄封,该封后来归施塔少校收藏,并作为插图刊登在 施梅著作第 52 页上。欧亚航空公司所经营的沪迪线经过 1 年间的 5 次试航后终于成功开航,其间经历了两次空难事故和诸多惊险,更有多次在兰州和新疆境内的区间试航,这些 都是收藏中国早期航邮专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遗憾的是,这许多次不同的试航邮件上都未再见到梅赞文的身影 。笔者从未见过有关梅赞文所藏中国早期航邮专集的详细内容的记录,但笔者在 1962 年 1 月出版的《中国飞剪(第 26 卷第 2 期)上见到一则出售梅赞文珍藏独一无二的中国早期首航封邮集的广告(图 10),称总共有 133 件邮品,其中包括 85 种不同的首航封、40 件首航封复品,还有 8 件汇杂品,并进一步说明所谓的“汇杂品 ”如 马尼拉至香港,香港至旧金山,大阪至长春的首航封等,售价 500 美元,联系人是 CSS 第 192 号会员胡本德(Hugh W. Hubbard),也许这是我们所能见到梅赞文所藏中国早期航空邮 集的最后踪迹。80 余种中国早期首航封对整个中国早期航空邮品的规模而言实在是微不足 道的,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华邮拍卖会上时常见到迷你型的中国早期首航封邮集付拍,其中 的品种都远远超过 80 种。
三、施梅著作成书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全世界范围内民用航空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邮政是航空公司的主要客户,几乎所有航线的开通都伴随着航空邮政服务的配合,航空邮件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加快了社会各行业的交流,是一次信息化的革命。 同样,航空邮票和首 航封是当时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收藏品,是一种时尚、热门的集邮品,风行于集邮界。 君不见,航空邮票作为特殊的票种,一经问世,世界标准邮票年鉴便单独列项收录,一系列的全球性航空年鉴或首航封年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航空邮品收藏爱好者 的组织在欧美国家诞生,如美国航邮协会和伦敦航邮俱乐部均成立于 1923 年。同时,航空 邮品的收藏热,也造就了日后一批著名的航邮集邮家。中国是世界上正式开办航空邮政较 早的国家,中国最早的航邮虽然没有引起中国早期集邮人士的足够重视,但外国集邮家历 来对中国早期航邮颇为青睐,所以中国开创时期的航邮多半都是应外籍集邮人士的需求邮 寄的,当然他们也有了解中国航邮发展情况的迫切要求。施塔少校是当时西方社会收集华邮的领军人物,在美国集邮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施塔少校当时向国际集邮界介绍中国的航空邮政不仅是应景 之举,也是他展现其在集邮领域与时俱进专业风采的一个契机。梅赞文不仅寓华多年,而且精通中英两种语言,所 以对了解中国不多的施塔少校而言,如欲系统地撰写中国 航空邮政,拉上梅赞文这个中国通做拍档可谓理想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 自 1936 年 4 月至 1937 年 1 月,纽约集邮 家俱乐部的会刊《集邮家》分 4 次连载了施塔少校和梅赞 文联手撰写的长文《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 》 。 其实在施梅文章发表之前, 已有几本涉及或专门的中国早 期航邮的 目录出版 , 一本是 1934 年英国大卫 · 菲尔德 (David Field)编写的《世界航邮目录》 ,另一本是 1935 年出版的《中国航空邮政和航空邮票( 1920—1934) 》 ( Airposts and Airstamps of China 1920-1934 , 图 11) ,作者为时任香港邮学会副主席的麦克唐纳 (J. B. MacDonald)先生,可惜中国航邮爱好者多未使用过前者, 后者更鲜为中国集邮者所知;还有一本是法国著名航邮邮 商弗兰克 · 米勒(Frank Muller)编写的《世界首航封目录》,姜治方将其姓翻译为“缪吕 ”,该目录至今尚为国际航邮界广泛使用。
四、施梅著作的结构与内容
施梅著作全书的正文共 122 页,其中作者的序言有一页半。第一部分是先驱飞行和实验性飞行,共 17 页半,将当时北洋政府、地方军阀政府开办 航线的航邮和外国飞机来华友好飞行运载的航邮汇合在一起,虽然这是中国早期航邮最重 要的阶段,可惜在施梅著作中所占比例最轻,而且不少资料是引自菲尔德或麦克唐纳的目录。第二部分是中国航空公司及之前沪蓉航空 管理处所开航线的航邮 ,共 20 页 ,列出了 1929 年至 1935 年间相关的航邮,是施梅著作 中资料最详细的章节。第三部分是欧亚航空公司所开航线的航邮,共 26 页,罗列了 1931 年至 1935 年相关 的航邮。此部分虽然罗列出一些资料,但由于 其中的沪迪线经过一年的多次试航,细节极为 复杂,因此所缺信息甚多。第四部分是西南航空公司所开航线的航邮,共 7 页半,记录了1934 年至 1935 年相关的航邮。第五部分是非官方和私人飞行运载的航邮,共 5 页 半,列出了 1924 年 5 月 1 日沈阳至营口航线; 1929 年 10 月 23 日 法 国 飞 行 员科 斯 特 斯 ( Costes )和 贝 隆 特 (Bellonte)上海至河内的飞行,1929 年“金马 ”号全浙 飞行及长途飞行, 1931 年 4 月 1 日法国飞行员科莫耳斯 (Moensche) 和伯特伦(Burtin) 上海至巴黎的飞行(图 12),1932 年法国西布尔(Sibour)男爵的北京至巴黎飞 行;1932 年 10 月 29 日米高梅(MGM)公司飞机之香港至 上海飞行等。这些资料主要引自菲尔德或麦克唐 纳的目录,再就是依靠一些邮友所提供,至于施梅二人, 相信他们不仅没有收集到这些航空邮品,估计更没有见过 实物。其实这些飞行都属于地方军阀政府开办航线的航邮 和外国飞机来华友好飞行运载的航邮,应纳入第一部分。接下去的内容是附录。第一个附录是中国早期航邮目录,共 4 页。对施梅著作而言,这是最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因为这一包含中国早期试航、首航和特殊飞行封的目 录,其编号被国外邮商和拍卖公司所使用,方便了爱好者之间的邮品交流。第二个附录是中国早期航线所涉及的地名,共 4 页。第三个附录是中国早期航邮上的邮戳,共 4 页。这部分列出的主要是邮政日戳,只是 在末尾收录了两种特殊戳记,即 1932 年 5 月上海、南京邮政罢工期间,盖在沪宁两地的中 国航空公司出面代收寄邮件上的戳记,而这两种特戳收录在此,显得不伦不类。第二个和 第三个附录,主要是供不谙中文的洋集邮者参考的,可能出自梅赞文之手,为其杰作,惟 对中国集邮者而言则没有丝毫的用途。再下一个章节是补充内容,3 页多一点。施梅在此章开头特别说明:我们谨就各方提供 的资讯,对我们已发表文章中不同章节的内容作如下补充。具体内容如下:1920 年 5 月 7 日天津至北京飞行;1924 年 5 月 6 日奉天至牛庄飞行;1929 年 7 月 8 日上海至南京航段;格鲁特诺环球飞行;1933 年 10 月 24 日上海至广州航线;迪化至北平航线;1932 年8 月 25 日西布尔男爵的上海至巴黎飞行。施梅著作最后一个章节的标题是“又及 ”,共 19 页,汇总了 1936 年中国航空公司、 欧亚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所开辟航线的航邮资料,外加英国帝国航空公司所辟至香港 航线的航邮,因系按时间顺序排列,各航空公司的航线掺杂期间,显得尤为混乱。笔者臆 测,施梅二位作者之所以使用这样一个标题,就如同一个人写信,结尾时仍感意犹未尽, 就再多写几句吧。施梅著作的主体是写至 1935 年,连载到尾声,已是 1936 年岁末,因此 二位作者趁热打铁又续写了 1936 年度中国航邮的情形,附在原文的最后,于 1937 年 1 月 份一并发表。作为一篇连载的长文,结构如此处理尚可被人接受,但如果辑印成书,理应先将原文的错误统一订正,之后再将补充的文字揉进各对应的章节中加以理顺, 以方便读者的阅读习惯 ??上г卟⒚挥卸粤氐奈恼伦鋈魏蔚亩燃庸?, 由此亦可看出他们对这个选题不仅缺乏驾驭能力,而且写 作的态度也充满随意性。根据前述对施梅二位中国早期航邮 收藏情况的介绍可知,施塔少校中国早 期航空邮集虽有个别珍品,但从收藏结 构看并无系统性可言,更缺乏完整性; 梅赞文的中国早期航空邮集,对整个中 国早期航空邮品而言仅属冰山之一角, 以此而论,施梅二人本身就限于对这个 选题的框架缺乏了解,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撰写一部较为全面的中国早期航邮专著。他们写作的主要依据除上述的两本目录之外,再就是 函询各相关城市的邮政局,请求他们提供开航时的邮件情 况 。 兰州寄南京的航空邮政公事封,内件系 1932 年 12 月 20 日兰州邮务长以 2510 号公函回复梅赞文 有关 1932 年 11 月 13 日兰州至酒泉航线试航邮件的情况。 还有各地同好邮友提供的消息,用施梅二人观点,他们是 有闻必录,至于对错与否,则留待后人补充,换而言之, 他们并没有去验证那些所获得二手信息的真实性。其实, 早年的媒体对各航线的开航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开航前后 都有详细的跟踪报道,是记录中国早期航邮的第一手资料 。遗憾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版的一些邮刊上 , 对当时的航邮情况也有详细报道,但他们也乏于参考, 而是靠道听途说,甚至是以讹传讹。估计他们动笔之初并 没有出书的构想,在近一年的连载过程中, 由于他们不断 收到读者的回馈意见,所以汇杂着“补丁 ”的原文仍在陆 续刊登。令人称奇的是,如此修修补补状态下连载完成的 全文,竟然在没有经过任何重新排序、整理、加工的情况下被原封不动地印成了一本书。这本“专著 ”中仅有 27 件实寄封的插图,尤为奇特之处是 居然没有一个目录。如果不是对中国早期航邮发展脉络成竹在胸者,查阅施梅著作并能够 理出一定的头绪绝非易事。
施梅著作使用铜版纸印刷,16 开本,正文恰好是 8 个印张,外加扉页 1/4 个印张,左边用 5 个订书钉将书装订成平装本。封面上特别印明“本书翻印自纽约集邮家 俱乐部会刊《集邮家》 ”(Reprinted from the Collectors Club Philatelist) ,版权 页上除了注明系作者出版外, 尚标明版权拥有者是施塔少校(Copyright 1937 By James Starr),这说明施梅著作其实是作者的自印本,极可能是施塔少校支付了印刷费。书上所 印的售价是 1 美元。施梅著作尚有一种豪华版的(精装本 图 15a),索线装订,只印了 40 册, 内容相同,但版权页不同,带有编号 。《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出版后曾 作为集邮文献类展品参加了 1937 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 PEXIP 国际集邮展览,获得铜奖 。 1938 年 10 月出版的《中国飞剪》刊登过施塔少校出售《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的广告,其中带有作 者签名的豪华精装本的售价是 2.5 美元 。该书平装本当年在 英国的售价是 5 先令 。此后, 梅赞文也曾多次刊登广告出售 《 中 国 的 航 空 邮 政 ( 1920 — 1935) 》 。施塔少校的夫人于 1955 年 8 月 18 日去世,享年 82 岁,其弥留之际特委托秘书 将剩余的施梅著作全部捐给 CSS 。 1956 年 5 月 出版的《中 国 飞 剪 》 曾 刊 登 广 告, 以每册 3 美元的价格出 售施梅著作,得款将投入该会 设立的施塔少校纪念基金中。直到 1963 年 1 月出版的《中国飞剪》 仍可见到 CSS 以每本 3 美元的价格出售施梅著作的广 告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 华邮拍卖商米高 · 罗杰斯曾将 施梅著作影印 出售 。 30 多年 前,笔者首次获得的施梅著作 就是这种影印本。图 18 是施梅 著作的第 6 号豪华精装本,有 施 梅 二 人 的 亲 笔 签 名,为法国著名中国早期航 邮 收 藏 家 邵 祥 ( J. M. X. Chollot) 旧藏,邵氏曾为施梅 著作的写作提供了大量资料。施梅著作的第 38 号豪 华精装本,有施梅二人的亲笔 签名,为美国著名华邮耆宿菲纳根氏(Edwin H.Finegan) 旧藏,后归香港集邮家严平西先生收藏,10余年前,严先生将此珍贵的纪念品转赠笔者。
五、施梅著作存在的问题举隅及对航邮界的影响
大约30年前,一位欧洲著名的中国航邮专家曾向笔者坦言,他认为施梅著作中至少存在 40%以上的错误。笔者认为梅著作不同的章节都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谬误,惟第一部分内容的错漏尤为严重,有些说法纯属空穴来风,令人匪夷所思。虽然这一部分是中国早期航 邮的重点和难点,但也充分说明,这些同样是施梅二人航邮知识的短板。笔者在此仅列举 如下几例供邮友参考:
1.1920 年 5 月 7 日北京—天津航线首航
这是中国首次正式航空邮运。该航线系由中国政府的航空事务处策划与开通,遗憾的 是由于战事导致这条航线只在首航之日往返飞行了一次便被迫停航。随后爆发的直皖战争导致由皖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倒台,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直、奉两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的北洋政府,而由之前政府的航空事务处所开通的北京至天津航线,在首航之后便悄无声息的画上了句号。 由直、奉两系军阀掌控的北洋政府全面否定了前政府的一切作为,所以当其属下的航空署于 1921年 7 月 1 日开通北京—济南—上海航线时,竟公然声称此为“ 中国创设航空邮班开幕第一次所发之班 ”。施梅二人不仅不了解这条航线的开航及其航邮的情形,对这段历史背景更是一无所知,甚至他们连该航线的起止地都没搞清楚,还误以为是从天津至北京的往返航线。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他们声称这是一次实验性的飞行,直至今天仍有人误以为此,贻害深远。1938 年 2 月出版的《航邮界》杂志上即刊登了英国著名航邮专家弗兰西斯 ·J. 菲尔德(Francis J. Field)撰写的《关于中国首次正式航空邮政的唯一真相: 1920 年北京—天津》,近 30 年来,海外收藏中国早期航邮的专家学者综合各方面资料,经过周密论证确认: 中国首次正式航空邮运始于 1920 年 5 月 7 日北京—天津航线。中国邮政 于 2010 年 5 月 7 日发行 JF.94《中国航空邮政 90 周年》纪念邮资信封,俾使这一关键的中 国航空邮史得以正本清源。
2.第四个年度的北京—北戴河航线原定于 1924 年 8 月 1 日开航,不幸的是当日天津遭 遇洪涝,执行北京—北戴河航线的飞机被临时抽调前往天津救灾,救灾飞机上运载了少量 寄天津的信件。真不知道施梅二人从何处得到消息,居然无中生有地称这些寄天津的航空 邮件系由在北京参加飞行表演的飞机所运载。
3.1930 年 12 月 1 日两广地方政府开通了广州—梧州的民用航线。众所周知,地方邮局 历来是隶属中央垂直管理的,因广州邮局收到这条航线没有得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批准的通知,故对收寄的该航线首航封上所贴邮票不予盖销;然而梧州邮局却因未收到该通知,便以邮戳补销了此种信封上所贴的邮票。施梅二人对此中原委毫不知情,竟声称这是一次军事飞行。
4.1925 年 5 月 1 日开通的郑州至洛阳间航线所载 邮件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航邮,施梅著作却丝毫未提。
5.施梅著作中列出的外国飞行员与中国有关飞行 运载的航邮不及实际总量的半数,漏列资料中与中国有直接关系者计有:( 1 )1920 年意大利 飞行 团之 Ferrarin 中尉和 Capannini 中尉的罗马—东京飞行途经中国的福州— 上海航邮,(2) 1926 年法国飞行员 D ’oisy 和 Carol 的巴 黎—北京飞行,(3) 1928 年美国飞行员 Mears 和 Collyer 途经奉 天的环球飞行(4)1929 年法国飞行员 Costes 和 Bellonte 的巴黎—北京飞行,(5)1931 年英国飞行员Chichester 爵士的马尼拉—上海飞行;(6)1932 年法国飞行员 Schertzer 的老山—重庆飞行;(7)1932 年法航“La Zellée ”号西贡—广州的航邮;(8)1932 年米高梅电影公司飞机之上海—香港—加尔各答飞行;(9) 1934 年法国女飞行员 Hilsz 的巴黎—东京飞行返程途经韩国—中国的航邮。(10) 1936 年英国飞行员 Chichester 爵士澳大利亚—英国途经上?!本┑姆尚?。施梅二人对写作过程中获得的大量间接信息并没有去做进一步的验证,其实他们根本 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施梅二人限于中国航邮的藏品,更难在此领域有独到研究与见 解,因此,施梅著作出版后,虽然《中国飞剪》 曾刊登过一篇充满溢美之词的书评,但之 后中外邮刊所发表的相关文章更多是以对其进行补充与勘误为主调。昔年,中国佛学大师周叔迦先生的哲嗣周绍良先生曾将施梅著作翻译成中文,原拟为单行本,后以《中国航空邮鉴》为题在中华邮票会 1940 年 1 月至 1940 年 11 月出版的会刊《邮典》上连载 5 期,可惜 连载了不及全文的 1/5,便因《邮典的??┤恢兄?,最痛心的是所余之中文译稿也不知所终。25 年前,笔者曾将施 梅著作中的附录 1《中国早期航邮目录》 中译,刊登在《会 友通讯》1993年第1期。吾友陈强兄7年前曾交给笔者一份 施梅著作的中文译稿,嘱为校正,尤为难得是陈兄竟将译稿 与原著的页面编排的完全吻合,易于相互对照。笔者有鉴于 时过境迁,施梅著作尚待补正之处甚多,加之不乏可资参考 的新资料,似已没有正式出版中译本之必要,所以仅以华洋 合璧的形式打印了几册稿本,致赠业内专家参考。自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会及甲 戌邮票会出版的会刊上都有披露当时航线开辟及航空邮运的 资讯,特别是对中国、欧亚、西南三大航空公司航线的首航 邮运情况,如航线的班次、首航邮件寄发的数量、首航纪念 邮戳的使用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所以中国航空集邮人 士历来多以此为参考依据,中文集邮文献对中国开创时期航 邮的记录较少,施梅著作中对此也多语焉不详,因而施梅著 作历来不被中国集邮家所推崇和普遍使用。鉴于天时、地利 的关系,长期使用施梅著作的是西方国家的集邮界,从某种 意义上将,施梅著作对向洋集邮者介绍中国早期航邮,引导 他们对中国早期航邮的兴趣, 向其推广收集中国早期航邮功 不可没,但是施梅著作中的错漏对国际集邮界也是影响至 深。不幸的是,时至今日施梅著作中的一系列谬误还在被继 续复制中。美国集邮协会鉴定委员会对一件贴新疆木戳航空 票(航新一)实寄封开出的鉴定证书,鉴定的结果他们认为 这是一件赝品。这件珍贵的航新一邮票实寄封(图 33)是当 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求学的著名集邮家万灿文将写好地址的 信封及邮资费用寄往迪化,委托当地邮局代为寄出的,使用 的是邮局发行的中式航空格式信封,该封加贴航新一 30 分邮 票 1 枚,另贴限新省贴用中山像普通邮票 3 枚,邮资符合。迪化邮局以 1932 年 11 月 27 日的日戳盖销所贴邮票,信封背面贴有新疆省政府的检查封 条,另盖有 12 月 2 日北平到达戳。此封系由沪迪线第 5 次试航返程班机自迪化运抵北平, 属于一件非??诺恼嫫贰1收咚婧缶图ń峁脑潞拦市峒ㄎ被?,他 们在复函 中告知笔者,《中国清代民国邮政用品》 (Postal Stationery of China, Imperial and Republic to 1949) 一书称这种邮局发行的中式航空格式信封是 1933 年发行的,而阁下要求鉴定的信封是在 1932 年使用的,当系赝品?!吨泄收闷贰?一书的相关资料引自施梅著作,而施梅著作第 57 页的确有此一说,但却不知出处。这种信 封在 1932 年的使用绝非孤例,且有行号间用于商业通信的使用例存世(图 35), 由此可见 道听途说害人不浅之一斑。笔者复将这件贴航新一邮票的实寄封送往英国皇家邮学会鉴定 委员会,经鉴定当属真品无疑。施梅著作之后,虽然再没有这一领域类似的更新版著作出版,惟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幸有一系列文章针对施梅著作中存 在问题给予了补充与订正。早年, 英国著名航邮专家诺曼 · C. 鲍德 温( Norman C. Baldwin, 1890 — 1975) 曾编写过一组世界航 邮丛 书,其中一本的书名是《中国杰出 航 空 邮 件 举 隅 》 ( CHINA Some Outstanding Air Mails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对中国早期航邮有着全面精准的介绍,且富有前瞻性,彰显出 作者在航邮领域中的国际视野及严谨的专业素养。鲍德温先生和菲尔德先生正在鉴 赏 1871 年法国政府颁给巴黎围城期间气球邮件飞行员中幸存者的证书。近 30 年来,海内 外涌现出如下一批研究中国早期航邮的著作或邮文,其资料可靠、 内容翔实,尤为难得的 是它们的主题主要是涉及先驱时期的中国航邮, 目前已成为中外集邮界收集研究中国早期 航邮主要的参考文献。
1.专著
(1)魏钢等著《中国早期航空邮政金奖邮集》,共 4 卷;
(2) 彼得 · 穆勒著《欧亚航空公司—在中国的中德合资航空公司及其航线( 1931—
1943)》;
(3)陆游著《新疆木戳航空票(航新一)实寄封存世考图鉴》;
(4)哈罗德 ·M. 比克斯比著《头顶上的黄包车》;
(5)威廉 ·M. 小里瑞著《龙之翼》;
(6)卡尔 · 莫根施特恩、迪特马尔 ·普拉斯著《欧亚航空公司——容克斯飞机及汉莎 航空公司在中国(1931—1943)》。
2.学术论文
(1)许靖华、许小义著《中国正式航空邮政始于 1920 年 5 月 7 日还是 1921 年 7 月 1 日》(《中国飞剪》第 56 卷第 5 期);
(2) 鲍里斯 ·B. 约菲著《1921 年的北京至济南飞行》 ( 《中国飞剪》 第 43 卷第 4 期);
(3)陆游著《关于 1921 年北京—济南间航邮的新发现及对其研究的补充》 (《中国集 邮学报》第 7 卷);
(4)陆游著《1921 年北京—北戴河间航邮研究》(《集邮》2010 年第 5 期);
(5)陆游著《1922 年北京—北戴河航邮的最新研究与发现——兼谈扑朔迷离的 1923 年 北 京 — 北 戴河 航 邮班 次 》 ( 《 中 国 早 期航 空 邮政 金 奖 邮集 — — 陆游 、 徐 晓梅 珍 藏 “DiaMond ”邮集〈中国的航邮及史前〉》);
(6)许靖华、许小义著《1924 年 8 月 1 日的北京—天津特别飞行及北京—北戴河航线
第四个年度的问题》(《中国飞剪》第 54 卷第 4 期);
(7)陆游著《1924 年北京—北戴河航邮研究》 (《中国早期航空邮政金奖邮集——陆 游、徐晓梅珍藏“DiaMond ”邮集 〈中国的航邮及史前〉》);
(8)陆游著《1923 年北京—天津间航邮的研究》(《集邮》增刊第 30 期);
(9)艾伦 ·D. 克尔著《1924 年奉天—牛庄之实验性飞行》 (《中国飞剪》第 40 卷第 5 期);
(10)石少东著《奉天牛庄间航空试航资料一束》(《精粹邮刊》第 1 卷第 3 期);
(11)张敏生著《金马号长途飞行之重现》;
(12)许靖华、许小义著《1930 年 12 月 1 日、4 日及 1931 年 1 月 16 日的广州—梧州 飞行》(《中国集邮学报》(英国)第 39 卷第 3 期);
(13)许靖华、许小义著《两次大战期间航行往返中国之法国飞行员》 (《邮史研究》 第 7 期);
(14)秦志中著《再论限新省贴用“暂作 ”航空邮票
——由哈密使用实例发现全套实际不止四枚》(《邮史研究》第 4 期);
(15)鲍里斯 ·B. 约菲著《欧亚航空公司至新疆的飞行》 ( 《中国飞剪》第 41 卷第 5 期);
(16)秦志中著《沪新线试航邮史(1931—1932)》(《邮史研究》第 5 期);
(17)秦志中著《一九三三年沪新线正式开航、停航探讨(1931—1932)》( “ 中华邮 联 ”会刊第 3 期);
(18)侯金山著《抗战前之西南航空邮运(1930—1937)》(“中华邮联”会刊第 3 期)。
六、结论
1.施塔与梅赞文合著之《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 》一书早年向西方集邮界介 绍了中国的航邮,从历史意义上讲功不可没。
2.施梅二人在《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的写作过程中,因不经查证地大量 采信间接资讯,而导致诸多谬误。
3.近 30 年来,伴随者一系列对中国早期航邮革命性研究成果的诞生,施塔与梅赞文合 著之《中国的航空邮政(1920—1935)》除其中的附录 1《中国早期航邮目录》之外,已没 有多少可参考的现实意义了。
4.对于研集中国早期航邮的专业人士而言,施梅著作不可不读,至少您可以从中了解 历史上有关该领域研究谬误的出处。
5.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施梅著作还是少碰为妙,可能您会因为没有分辨其中内容正确与否的能力而被误导。
七、余音
1988 年,《中国飞剪》主编艾立三(Donald R. Alexander)先生寄赠笔者施梅著作影 印本一册,这本“博大精深 ”的中国早期航邮“宝典 ”对当时的笔者来说就像天书一般充 满神奇,读起来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30 多年来,施梅著作始终陪伴笔者在中国早期 航邮的研集道路上砥砺前行。尤记得 30 年前,那位欧洲的中国航邮专家向笔者坦陈施梅著 作中的差错不在少数,当时年少的笔者确实对此产生过疑问,难道这本宝典的内容当真如 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笔者对中国航邮史料认识的深入,藏品的日趋丰富,笔者对 施梅著作也从翻阅不得要领,逐渐摸索到内容结构的脉络,进而综合各方面资料和所收集 到的邮品去查证,到不断发现其中的不实之说。时光荏苒,30 年转瞬即逝,这本最熟悉的 参考书, 曾几何时也因对其了解程度的日趋深入而与笔者渐行渐远,变得似乎陌生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